近年来,郊区公安分局李家庄派出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辖区实际,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将社区警务机制创新融入基层治理,以“全科网格”建设为切入口,探索建立“一员、三线、多元”的“全科警务”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扭住源头预防化解,突出矛盾攻坚破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李家庄乡地处郊区南部,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辖区有综合交通枢纽、阳泉东站、万达广场等,加之“村改居”农民搬迁,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凸显。为破解这个难题,李家庄派出所建立了与乡综治中心协同联动、社区网格与社区警务同步推进的融合机制,推行“一员、三线、多元”的“全科警务”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将社区警务管理与网格化服务深度融合,让群众一年365天都有地方说理、有“明白人”评理、有基层组织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2022年,李家庄派出所被评为第二批市级“公安枫桥派出所”;2023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派出所。
“一员”多用式建格,建强矛盾纠纷化解队伍
李家庄派出所坚持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以党建为引领,与乡综治中心、村(社区)网格联动联建,组建了“一员”多用式的矛盾纠纷化解队伍。一是明晰职责促管理。推动社区民警进网格,在担任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网格副网(警)格长的同时,兼任“社区综治中心”日常工作负责人,负责“专职网(警)格员”和“微网(警)格员”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创新模式促运行。按照警网融合模式,由民辅警常驻村(社区)警务室,整合治保会、调委会、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就近就地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三是制度健全促规范。标准化推行“网”转“警”,明确警格长、警格员身份,建立完善警网联动工作制度,使辖区的网(警)格员切实担负起矛盾纠纷调解责任。通过融入“全科网格”建设框架,让社区民警从社区警务工作中的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三线”立体式布网,畅通矛调化解运行机制
在乡党委的支持下,李家庄派出所不断织密织牢乡级统筹协调、村社联动协同、网格一线落实“三线”立体式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一是抓资源整合。有效整合综治、公安、司法等调解资源,建立乡矛调中心,调度指挥全乡矛盾化解工作。二是抓联动联调。根据村(社区)办公条件有限的实际,推动综治中心、警务室、人民调解室等一室运行、合署办公,实现工作联动、矛盾联调。三是抓前端处置。全覆盖建立义警队伍,聘请专门警务助理,和网格员一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将大部分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在基层网格之内。
“多元”组团式服务,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格局
持续推进“警网融合”实体化运作,凝聚辖区内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群防群治等“多元”力量,共同开展矛盾问题排查化解,打造社会治安共同体。一是建强多方参与基层组织。在社区民警进村(社区)班子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社区兼职委员制,由司法、民政等部门相关人员担任村(社区)兼职委员,参与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让各职能部门从村社治理“局外人”变成“家里人”,初步形成“多元”组团式调解服务体系。二是创立多方参与调解阵地。在“公调联动”的基础上,协调信访、法庭等部门及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定期入驻派出所调解室,为辖区群众提供多元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三是建立多方参与摸排队伍。在充分发挥民辅警作用的基础上,组织警务助理、网(警)格员、微网(警)格员等,紧盯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开展日常入户走访、矛盾排查、定期回访,广泛收集、及时上报各类问题隐患信息,不断向基层延伸处置矛盾纠纷的触角。
来源 | 阳泉郊区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