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乡土文化成乡村游“流量密码”


640

农耕主题情景剧


文艺表演队绕村行进,将锣鼓、秧歌、大头娃娃等表演送到村民“家门口”;村中心的文化广场,本村和邻村20多支队伍带来的节目集中展演,舞蹈、情景剧、滑稽表演等赚足了观众的掌声;剧场里铺一块红地毯,音箱一响,“村晚”演出就开场,乡村“草根”明星各显其能,用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向游客展示新时代农民的风采……3月28日,农历二月十九,郊区西南舁乡清石台村代家庄传统庙会从早热闹到晚,小村日接待游客量接近2000人次,带动消费2万余元。


地道的乡村美食,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土味”十足的农耕文化展示墙、窑洞民宿、老物件儿展示墙……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这几年,清石台村代家庄渐渐找到了乡村游的“流量密码”。“前几年,代家庄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没想到一路摸索,这几年也吃上了‘旅游饭’。节假日来村里游玩的人一拨接一拨,村里人气旺了,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更足了。”清石台村党总支副书记郭彦云说。


乡村小舞台唱的是大戏,“村晚”上的“花式”节目既秀出了村民的才艺,又亮出了清石台村代家庄的文旅新名片。他们把“猪八戒背媳妇”、鼓舞、跑旱船等以前逢年过节“闹红火”时少不了的传统民俗节目搬上舞台,将“村晚”的内涵从单纯的文艺演出活动拓展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融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游客乔云飞说:“我和几个朋友是专程从市里来这里吃农家饭的,正赶上村里办‘村晚’,就留下来看。我把民俗表演的图片、视频发到抖音上,好多人点赞。”


从文艺产品的享受者到生产者,农民自发组建的一支支农村文艺队伍是清石台村代家庄“村晚”绝对的主角。舞台如何布置、节目怎样设置、主持人是谁,全由村民说了算。群众自发的热情、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是“村晚”成功的密码。郭彦云说:“如今,村里的文艺队伍有七八支,随便拉出一支队伍就能很快排出一个节目。听说俺村要举办‘村晚’,西南舁村、东南舁村、孔南庄村等邻村的文艺队也争相选送节目。这次参加‘村晚’的演员有300多人,有七八岁的小孩,也有70多岁的老人。大伙儿的节目不光形式多样,质量也不次。”


为聚集人气、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清石台村代家庄不光在打磨节目上下功夫,还不断完善餐饮、交通疏导、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村内的2家农家乐不仅备足了食材、推出了新菜品,还延长了营业时间,努力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志愿者疏导交通的同时不忘向游客推荐西南舁乡全域游览路线,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村民也积极宣传村里的特色产品,让苹果干、苹果脆片、蜂蜜、杂粮、土鸡蛋等走进更多游客的视野。“全村上下使出‘洪荒之力’推进农文旅融合,让游客在看‘村晚’之余了解了乡村的全貌、感受到乡村浓浓的‘烟火气’。”郭彦云说。

记者手记


光彩“出圈”既要“流量”也要“留量”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备受游客青睐。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清石台村代家庄在实践中渐渐找准了乡村游的“流量密码”。但就长远发展而言,要想光彩“出圈”既要“流量”也要“留量”。
  

何止“村晚”,举办采摘节、丰收节、摄影采风活动,一系列“新玩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清石台村代家庄的魅力,让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成了如今的乡村游热门“打卡地”。就效果来看,清石台村代家庄的诸多创新做法促进了消费、带来了“流量”,让不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乡村的热度和口碑,源于自然之美、风物之美,更源于人文之美、精神之美。想要“流量”变“留量”,需久久为功。基于乡村规模和旅游资源承载能力考虑,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尤其是在客流推送、资源共享互补方面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配套设施十分必要。认认真真打好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的基础,实现“以点带面”“以点连线”式的多地联动,才能确保在“泼天的富贵”来临时能接得住、接得稳。
  

守着好风景、壮大好产业、走稳致富路,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吗?



来源 | 阳泉郊区之窗


关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