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离岗不褪色 老支书成“新农人”

初夏的阳光照在郊区旧街乡枣园村,仿佛给周围的山峦勾上了一道金边。位于枣园村茶臼堰的市老马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咩咩咩”的叫声总是最早打破乡村清晨的宁静。“开饭喽!”5月13日一大早,合作社负责人马玉田身着一身迷彩服准时来到羊舍,推起饲料车就开始忙活。玉米粒、秸秆碎、豆粕等精心配制的饲料,让羊嚼得过瘾。侍弄羊羔两年多,看着羊舍迎来一批又一批小羊羔降生,马玉田的脸上挂满笑容,“小家伙们吃得欢、长得好,我的心血就没白费”。



提起马玉田,郊区几乎家喻户晓。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枣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他开始带领村支“两委”、全村百姓苦干实干,让一度贫困的枣园村成了全国文明村、省市先进村、郊区“红旗村”,走上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民幸福的道路。2005年,他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为民“拉车”近30年,2021年支村“两委”换届时,年逾古稀的他终于有了接班人、退了休。“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接过担子带领全村百姓奔向更好的日子,我挺高兴。虽然退下来了,但我还能发挥一个老党员的余热、做些别的事,给大家带个好头。”马玉田说。



2021年11月正式离岗后,“拼”惯了的马玉田依旧闲不住。年轻时就带领村民发展过特色养殖的他,萌生了“二次创业”的想法。“年纪大了,别折腾了,还是在家歇歇好。”“养殖行业市场波动大,投资风险也大。”“搞养殖是个费心又费力的活儿,喂料、防疫、配种样样得操心。”……马玉田筹划养殖项目之初,没少被“泼冷水”。左思右想,他又想起了那句至今写在村委会办公楼墙上的“老话”——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当村干部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干的,我觉得这种精神不能丢。我身体还硬朗,换块‘根据地’再干一番成绩,总得试试。”对自己选定的创业方向,马玉田很笃定。



养鸡,养牛,还是养羊?养殖项目正式启动前,马玉田认真地做了调研。综合投入成本、用地面积大小、养殖难易程度等,最终他决定养羊。“我小时候放过羊,后来还靠养猪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之一。最近几年,种羊市场行情比较稳定,咱们选择一个各方面表现稳定的品种,应该错不了。”定下养羊后,马玉田和几户打算尝试养殖的农户一拍即合。



外出考察,联系引进黑头杜泊绵羊,精心选址建设羊圈,成立市老马养殖专业合作社……很快,花费近40万元购回的首批黑头杜泊绵羊正式在枣园村“安家”。那段时间,马玉田吃住都在羊舍旁边的一间小屋,日夜守护着小羊羔。他每天细心观察每只羊的状态,喂养、防疫样样不敢松懈。慢慢地,羊羔适应了枣园村的水土,马玉田也积累了很多养殖经验。



2022年秋天,合作社迎来了首批降生的黑头杜泊绵羊幼崽。小羊羔还没断奶,就有买家找上了门。附近里五村虎峪的脱贫户杜玉军就是其中之一。“脱贫后,我一直想搞养殖。听说老马不光优先向周边村的脱贫户销售种羊,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跟着他干风险小,我当时一次性买了12只小羊。如今,我也靠养羊有了稳定的收入。”杜玉军说。



扩大了养殖规模、实现了种羊自繁自育,马玉田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开始谋划新项目——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说起这个决定,马玉田一脸骄傲:“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前些年,俺村一些农田由于位置偏僻渐渐撂了荒,很可惜。村里一直鼓励种植大户主动参与撂荒地整治,可是没几个人揽这个活儿。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找到我,想让我带个头,我就应承下来了。两年多时间,我们合作社陆续流转了100多亩地、整治了80多亩撂荒地。靠着五十多个社员、七八台农机,我们去年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斤。”通过这种“流转+整治+耕种”的模式,枣园村的耕地“含绿量”不断恢复、提升。不少村民在马玉田的鼓励下,加入了保护耕地的队伍。



离岗不褪色,余热亦生辉。从老支书到“新农人”,角色在变化,但根植在马玉田心中的精神没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不等不靠、勤奋勤劳,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24个字,曾经指引枣园村人爬坡过坎奔向了好日子,如今依旧是马玉田的座右铭。“老支书年纪大了,但心不老。他不光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新的支村‘两委’班子尽快熟悉工作,还继续用行动展现着一个劳模的新作为。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我们更得加倍用心,把工作落实落细,让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枣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蔺计平说。



来源  | 阳泉郊区之窗

17116113558793a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