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郊区桃林沟景区的桃林会议中心旁,“周末喜相逢”桃林沟助农公益集市总会如约开市。琳琅满目的“土特产”,样式精美的手工制品,“土味”方言的吆喝声,熙熙攘攘的赶集人……集市聚起的人间“烟火气”,让人感觉热闹又惬意。这个集市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不止于此,“叫好”又“叫座”的秘诀值得深思。
农民卖得舒心——
有平台 有配套 有保障
农产品的销售既关系着农民群众生计,又关系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怎样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是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员干部、社会公益组织为民办实事的切入点。
5月19日上午9点,伴随着响亮的吆喝声,“周末喜相逢”桃林沟助农公益集市开市。豆腐、蜂蜜、土鸡蛋、油布袋……在集市上走一圈,人们能看到许多我市的“土特产”。这个集市由市退伍老兵公益助农志愿服务队队长聂瀚中与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合力打造,开办近一年已累计吸引四五百户农民前来摆摊卖货,成为市民选购本土农产品的个平台。
农民卖货、市民买货的“土特产”交易平台搭建起来还不够,如何吸引更多人来是聂瀚中和桃林沟村“两委”筹办起集市后一直在琢磨的事儿。“去年10月,集市刚办起来的时候,周末带着自家农产品来卖的农民只有十几户,前来选购的市民也稀稀拉拉,一天下来成交额才千数来块。这样下去,这个集市的助农作用很难发挥出来。”聂瀚中说。
之后,聂瀚中就挨个走访来摆摊的农户,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有人反映从家里来集市一趟来回上百公里,赶上道路拥堵有时集市开市后才能来;有人说想多卖一会儿农产品,中午就得饿着肚子在摊位上坚持;有人担心自家的农产品包装不够精美、保质期短,低价贱卖的话还是没有啥赚头……围绕大家的想法和顾虑,聂瀚中又开始想办法。征求农户意见、重新调整开市时间,自掏腰包为来卖货的农户免费提供热水和午餐,闲暇时“一对一”为农户提出改进包装、搭配销售、合理定价等建议,利用个人抖音账号免费为农户的农产品做宣传、推广……一个多月时间,集市的配套更加完善,优化后的保障措施也让不少农户打消了后顾之忧,卖得更加舒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一到周末就带着农产品来集市售卖,“土特产”的成交额也翻了几倍。截至目前,集市已累计带动农户销售价值600余万元的农产品。
“这个集市入场费、摊位费全免,还为俺们农户提供免费的午餐,真不赖!我家的菜籽油、核桃油一上午就能卖几十桶。”郊区旧街乡新店村农户赵建忠说。
市民买得开心——
货品全 质量好 价格亲民
集市为农户搭建起了农产品销售平台,但让“土特产”加速变现,市民买账是关键。深谙这个道理的聂瀚中和桃林沟村“两委”成员为了让前来赶集、买货的市民有更好的体验,“碰头会”开过不少,不是商量农产品质量把关的事,就是搜罗农产品新品类、指导农户合理定价。“开办这个集市的初衷,一是帮没有平台、不懂营销的农户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二是方便市民就近购买本地‘土特产’。这就好比天平,咱不能只顾一头,只有两头平衡了,集市才能让双方都受益。”聂瀚中的话朴实在理。
开办集市初期,聂瀚中就和桃林沟村“两委”成员商量定下了“规矩”——凡是在集市售卖加工型农产品的,农户必须提供有效期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等;售卖原粮、薯类、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农户必须提供产地信息、配合产品质量抽检。“集市上卖的东西大多是入口的,质量关把牢,对消费者好也对俺们好。第一次来集市卖货,俺们就把相关资料都带了一份,咱得带头遵守规矩。现在,俺们的豆腐可受欢迎了,一上午能卖三四百斤。”第一批入驻集市的摊主杨小军说。
严把质量关是底线,逐步丰富产品种类、把控好亲民的定价,是提升市民消费体验的“加分项”。如今,在集市上走一圈,人们能买到的“土特产”既有瓜果、蔬菜、原粮谷物、菌菇等原生态的产品,也有压饼、擀面、苹果脆片、粉条等加工类产品,还有刺绣鞋垫、布老虎、千层底布鞋等手工制品。“俺这是自产自销,价格才能这么低,要得多俺还能送货上门……”在集市上销售擀面的高新区杨家庄乡高垴庄村村民张爱情一边给顾客展示手机上的图片,一边推销自家加工的擀面。
先尝后买、“拼单”购买、提升产品售后服务……一系列让市民放心消费的“组合拳”接连打出,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市民慕名前来选购农产品。聂瀚中说,前不久桃林沟第21届桃花节开幕,正巧集市开市,当天集市的客流量创下新高,开市3个多小时客流量接近1万人次。
线上线下联动——
“晋C土特产”走得更远
聂瀚中除了市退伍老兵公益助农志愿服务队队长这一重身份,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本土网络达人。他的个人抖音账号拥有粉丝十多万,人们习惯叫他“黑牛小”。
“来!来!来!大家都播起来!”5月19日上午9时刚过,集市已经人潮涌动,“黑牛小”准时上线开启直播,推介集市上的好物、耐心解答网友提问的同时,发动摆摊卖货的农户们在招呼好现场顾客之余,尽快开始网络直播。
一个支架、一部手机、镜头对准自家特色农产品……最近几个月,这样的场景在集市上越来越多。在聂瀚中的鼓励和帮助下,集市上近五分之一的农户开始一边现场卖货,一边线上直播。主营蜂蜜、蜂王浆、蜂巢蜜等蜂产品的郊区旧街乡里五村村民杜所明就是其中之一。从起初的无所适从到如今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杜所明直言自己爱上了出镜。“这几年,俺家的蜂蜜线下销售量接近饱和,俺们就想着‘多条腿走路’,也试着在网上卖卖。没有经验,俺们直播起来难度很高。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郊区举办的电商人才培训课,这几个月又在助农集市上试着直播。现在,我的抖音账号粉丝数增长了不少,有人还线上联系我购买蜂产品。”谈起“触网”经历,杜所明记忆犹新。
“有南方的顾客在网上看到我们直播,直接线上下单买了我家40斤小米。”“俺们做的‘松核桃’是咱阳泉特有的小吃,有几个山东的顾客还联系我给他们快递过去呢。”“有个顾客的孩子在上海工作,看了我们的直播后联系我买了很多压饼。”……尝试直播就像是“扔出了一颗小石子”必然会“溅起水花”。随着线上、线下的联动,不少“晋C土特产”走出了阳泉、登上了越来越多外地人的餐桌。
“以前只有‘黑牛小’一个人直播,现在好多农户自己也尝试直播了!都成了‘网红’了!”人们愉快地边购物边逗趣……
穿梭在摊位间直播的聂瀚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教大伙儿学会在网上‘吆喝’,咱本地的农产品卖得好,农民的日子才更有奔头。”
来源 | 阳泉郊区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