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阳泉郊区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实现“政策、省校、项目”三力串联

近年来,郊区紧扣“六区”建设发展定位,以深化省校合作为聚力焦点,全面落实人才专项行动,有机融合串联“政策推动+省校合作+项目建设”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引育人才释能和发展转型蓄力之间的高效闭环、动态转化,逐步探索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全位策划,牵导政策引力。


坚持精准务实,制定出台郊区《人才新政十条》《企业人才引进十条》《科技创新十条》《优化营商环境十条》《农业产业振兴十条》《关于促进郊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办法,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搭建了人才使用、企业成长、项目建设的桥梁纽带,为引导人才助力全区转型夯实了政策基础。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开设对口专业,对为企业订单式输入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的高校院所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资助;对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的工程技术类高级人才,给予一定比例的工资补贴和配套专家公寓;在现代双创产业园专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提供全方位补贴支持;对于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资助;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给予50—100万元的奖励;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科技成长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最高给予资助50万元。通过政策牵引,从顶层设计层面持续发力,不断赓续人才高地的汇才势能。


全情推动,激活省校合力。


建立书记区长双负责专项工作机制,形成“领导小组统筹、牵头单位引领、参加单位推动”的层叠共进模式。区委书记带队赴浙江大学考察交流,就固废利用、装备制造项目和组建高温耐火材料研究院等方面同浙江大学科研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举办“中共创建第一城杯·我眼中的阳泉”全国大学生微电影邀请赛,邀请全国22支高校微电影创研团队合计100余名师生来泉参赛,踏出省校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升级改造农业、电力等传统优势行业,建设省级科创中心3个,研发基地1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6个。与中国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作建立智库合作基地,在思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有了阵地依托。与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达成优质生源基地合作意向,与多所高校对接成为农产品供应基地,挂牌成为“浙江大学山西校友招商引才基地”,地方与高校的联系更为紧密。


全力搭建,保障项目动力。


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加速产业振兴的人才专项,切实构建人才“引育留用”综合平台。区人社局为各行各业专业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举办“技能圆梦想,就业有‘位’来”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630余人,鼓励引导6名创业大学生申领创业贷款,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成功申办“晋绣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线路2条,丰富了大学生教育实践的内容。区农业农村局出台《郊区农业产业振兴10条(暂行)》等,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人才提供有力的专项保障支撑。




来源 | 郊区区委组织部


微信图片_20230724102324.jpg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