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心底乡愁
大头娃娃、踩高跷、舞龙……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以前逢年过节“闹红火”、乡村传统庙会、群众文化活动总少不了这些传统民俗节目的“助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不少传统民俗文化或因缺乏载体、或因无人传承,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现在人们很少有机会能看到那些乡土味十足的表演,它们慢慢变成了代表人们心底乡愁的符号。
“村晚”又称“乡村春晚”,是春节期间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乡村文化盛会,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风尚。一般而言,“村晚”一年举办一次。近年来,文旅部着力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村晚”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由“年年演”向“季季演”延伸,由“舞台演”向“云上演”升级,由“现场看”向“网络看”扩展。由此,“村晚”的内涵也大大延伸,从单纯的文艺演出活动转变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
要办好乡村“村晚”,就要尽量原汁原味地还原乡土味表演,让一些民间绝技、民俗节目、非遗项目等重回舞台、展现活力。这是郊区筹办“村晚”坚持的原则之一。
一番精心排练、细致打磨后,迓鼓《鼓舞盛世》、社火武架《昊天关》、莲花落《记忆大美阳泉》等非遗项目展示节目成了三泉村春季“村晚”上观众呼声最高的一类节目。迓鼓艺人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踏着轻盈流畅的舞步,奏响明快的鼓点,说起押韵的唱词,赢得阵阵掌声;社火武架艺人各色的脸谱、鲜艳的服饰和夸张的武术动作,令观众拍案叫绝;莲花落表演者用传统的唱腔、富有时代感的唱词和摇摆律动的身姿,歌颂身边的真善美和我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俺村有‘山西珐华器制作技艺’‘阳泉文迓鼓’‘三泉庙会社火架习俗’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是村民的宝贵财富。‘村晚’上集中展现非遗文化魅力,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表演,不仅让村民感到亲切、看得高兴,也让不少游客找到了记忆中的乡愁。”三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