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杨林先:“作品变产品”让非遗传承更有希望

01

杨林先制作面塑


“旁边小区的顾客订的面塑花馍已经做好了,咱尽快给人家送过去。”7月28日一大早,在自家的面塑工作室,市级非遗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杨林先一边仔细打包做好的面塑花馍,一边催促儿子送货。这样忙碌的清晨,杨林先习以为常。


1951年出生的杨林先是郊区河底镇苏家泉村人,她的名字对于许多郊区人来说并不陌生。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面塑,到如今两鬓斑白仍在保护、传承面塑技艺,杨林先的人生已经和面塑分不开了。她的面塑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精巧,深受人们喜爱。在杨林先的影响下,她的子女纷纷加入面塑技艺传承队伍,苏家泉村“面塑家族”的品牌也渐渐叫响。创作面塑作品闯市场,再依托市场创新性传承非遗,已成为杨林先传承非遗的鲜明特点。看着越来越多的作品变成产品,杨林先感觉让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更有希望了。


提起与面塑结缘的经历,杨林先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办红白事总会用到花花绿绿的面塑花馍。花馍上的面塑样式好看、颜色鲜艳,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就缠着长辈教我。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河底镇的十里八村,不少家里要办红白事儿的村民会找苏家泉村的“巧媳妇”杨林先求购一套精致的面塑花馍,杨林先开始把面塑当成一门糊口的手艺。

 

在杨林先的面塑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摆放在展架上,有十二生肖、飞禽走兽、古代仕女、戏曲人物等,最大的作品几十厘米高,最小的作品仅三四厘米高。和原先粗线条的面塑作品比起来,杨林先如今的面塑作品越发精细,这源于她半个多世纪的坚持。揉、捻、搓、压、掐、捏等每个环节都靠一双巧手,剪刀、针锥、竹签、梳子等几样简单的工具只是辅助。手随心动、心手合一,活灵活现的人物面塑、动物面塑就完成了。杨林先说:“原先,村里的面塑花样也就二三十种,不是十二生肖,就是花花草草。刚开始,我也就会做那些花样。慢慢地,手上功夫有些长进,加上自己又爱琢磨,我就想着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接触面塑五六年后,杨林先就开始尝试新题材、新花样。如今,制作神话人物、戏曲人物、四大名著经典人物的面塑不在话下,制作一些时下流行的卡通人物面塑她也手到擒来。


创作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杨林先制作面塑的材料也不断“升级”。“和面是面塑的关键步骤。我们一般用面粉加比例适当的水、碱面、盐等,和成表面光滑的面团后,再加入颜料做成五颜六色的面团。”说着,杨林先拿出两个不同的面塑作品,一个开裂褪色,另一个却光洁如新。“我手中的这两个作品,其实是同一天制作的。这个开裂褪色的,用的是古法配比的面团;另一个久不变色的,用的是我们新研制的加入了甘油、防腐剂的面团。别看只是个小小的改良,这可解决古法配比的面团易褪色、开裂、受潮的大问题。”杨林先介绍,“改良面团配方后,我们的面塑作品更受市场欢迎了。这为俺们工作室招来了很多回头客呢。”


渐渐地,杨林先发觉“创作面塑作品闯市场,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传承非遗”是个不错的模式。于是,她鼓励大女儿闫彩红、二女儿闫瑞红和儿子闫建军加入面塑技艺传承队伍,面塑工作室的主力干将进一步充实。


除了传承传统面塑技法,杨林先的儿女们还多次自费外出学习黏土、软陶彩塑技法,将几种技法融会贯通,尝试为传统面塑融入新元素。“母亲不光把我们‘领进门’,她对传承面塑也有长远的考虑。她鼓励我们既要多‘走出去’长见识,又要集各家所长精进技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起保护传承面塑技艺的担子,我们的面塑产品才能更受市场欢迎。”闫彩红说。郭鑫璐文/图



来源 | 阳泉郊区之窗


1701153484d9b7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