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古时被称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多为妇女所做,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刺绣作品往往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寿年丰的美好憧憬,融入创新思想的刺绣作品则内涵更为多元。
本期“太行深处有人家·走进郊区”,我们带您走近市级非遗项目“郊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郑芳和市级非遗项目“传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郑二梅,了解她们的刺绣技艺传习之路,共同领略刺绣的魅力。
近年来,在省、市、区举办的各类非遗展会、文旅节上,人们常常能看到市级非遗项目“郊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郑芳的身影。她有时会安静地坐在展位旁为游客现场展示刺绣技艺,有时会在其他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前驻足良久、学习别人的长处。“我觉得传承非遗文化不能故步自封,只有多看多学、取长补短,才能让作品不断出新、出彩。”郑芳说。
郑芳出生于1975年,是郊区荫营镇林里村人。她的母亲刘换林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娘。在母亲的影响下,郑芳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刺绣、布艺等传统技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十四五岁正式学习刺绣到如今成长为市级非遗项目“郊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二十多年如一日,她用一针一线为心底的梦想插上翅膀,她的青春也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芳从小就对刺绣着迷,只要看到有人做,她就凑过去看、跟着学。郑芳记得,学生时代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做手工,她就会快速找出工具跟着做。有时,母亲活儿多,顾不上教她,她就自己琢磨、自己练。“自己琢磨的过程很有意思,做出满意的作品我会更高兴。”回想初学刺绣的经历,郑芳有掩饰不住的欢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画图样到绣线配色,从简单的长短针绣法到套针绣法,每一次的进步都让郑芳感觉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入门后的几年,她把手中的绣针运用得越来越自如,作品也渐渐精致起来。成年后的郑芳,从由母亲指导慢慢变成了自主学习。她开始不断向更多民间刺绣艺人学习,与不同地域的刺绣技艺非遗传承人交流,刺绣水平也随之精进。“她的作品针脚密实、针法细腻,更重要的是色彩搭配很协调,图案丰富、立体感强,有的作品比我做得还细致。”见证女儿的成长,刘换林欣慰不已。
肚兜、鞋垫、枕套、挂件……在郑芳家的一间屋子,她的作品摆得满满当当。作品上面的图案有美丽的花鸟,有灵动的鱼虫,有俊俏的人物,也有壮丽的山川,样样体现郑芳的巧思。郑芳拿起刚刚装裱好的刺绣作品《老鼠吃葡萄》说:“刺绣的针法有铺针、套针、挑针、虚实针、包针等。刺绣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针法。就拿这件作品来说,用到的针法主要是挑针,老鼠和葡萄才能显得更立体、更生动。”
如今,郑芳从母亲手中接过了传承刺绣技艺的“接力棒”,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她对刺绣技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2015年,市群艺馆组织全市的‘巧手能人’去大连参加展会,我和母亲有幸参与。展会上,我看到了不同样式的展品,认识了很多非遗传承人。后来,我们还经常线上交流,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对刺绣有了新的认识。”郑芳说。之后的几年,她上班之余花在刺绣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刺绣这种活儿最怕手生了,要想绣得好必须坚持。家人看我这么痴迷刺绣,主动分担了很多家务活儿,还鼓励我多参加比赛和展会。”郑芳说。
现在的郑芳丝毫没有想停步的意思,她有了新的目标。她想尝试制作以刺绣元素为主的服饰。“小孩过百天时、新人结婚时、老人过寿时常常会用到展示中国风的服饰,我觉得这是一个传承刺绣技艺的不错的方向。我希望将来客户穿上我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传统服饰,也希望非遗刺绣技艺越来越受欢迎。”郑芳说。郭鑫璐文/图
来源 | 阳泉郊区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