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以科技创新“强引擎” 注入人才工作新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郊区以深化省校合作为发展契机,以校企牵线助推产业转型,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进创新项目落地

产学研用“引育”人才


省校合作开展以来,郊区先后与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省内外高校达成重点项目合作,以产学研用融创平台共建共享人才交流引育成果。其中,中科泓源固废综合利用、山西天合新材料多功能环境生态陶瓷材料两个项目被列为全市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耐火、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与驻地两所高校建成先进高温功能耐火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特种个人防护装备研究院、产学研实训基地,校地融合创新不断深化。河坡发电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低热值煤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利用与灵活发电关键技术)是近年来我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科技专项,实现全区科技领域重大突破。项目强区的定位和人才兴区的愿景在科技创新力量的助推下实现了“双向奔赴”


加快融创平台建设

植梧引凤“集聚”人才


抢抓平台建设,是实现人才工作争优夺旗的关键一招。全区陆续出台施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人才新政十条》《企业人才引进十条》等政策文件,全力搭建“1+N”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承载人才扎根成长的“软平台”。聚焦重点产业,依托平台引才,通过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各类创新平台集聚“高精尖缺”智力资源,如阳泉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功能食品与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吸引大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落户郊区,从而以高端智力资源促进产业高端发展,切实打通“硬平台”建设壁垒。


精准队伍靶向定位

因地制宜“使用”人才


建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是做好全区人才工作的重点一环。近年来,区委立足实际,高位推进,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农业项目等重点工作,统筹选派1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全区24个贫困村,近三年举办技术培训47期,现场技术服务1000余次,开创了科技支农新局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全区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实地指导、捐助春耕物资等方式开展应对疫情科技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政策措施保障

事无巨细“激励”人才

以《企业人才引进十条》为政策指导,建立全区企业人才信息库,打造企业人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人才注册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一事一议”支持奖励企业重大创新成果,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地高校合作打造“一园两区”,实施柔性引才机制,订单式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全区人才整体质量,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人才驱动”的良性循环。2021年对全区42名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术和技能人才、农村科技特派员、高校院所专家教授、高校毕业生发放人才奖补金26.34万元。


郊区将进一步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规划布局创新平台和双创基地,以深化省校合作为重要抓手,探索建设“科创飞地”,使更多的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郊区、服务郊区,推动校地融合创新开花结果。



来源 | 郊区区委组织部


微信图片_20230724102324.jpg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