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情系三农 心润沃野


情系三农 心润沃野

——记区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石仲梁

O李换平


调产扶贫路宽广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们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此,扶贫工作成为解决“三农 ”问题的一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说起扶贫,就不得不说一说原区农业系统党委书记 、区委干部下乡办主任石仲梁。石仲梁,男,1963年出生,198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学函授大学学历,山西农业大学果树专业毕业,曾任义井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义井镇、葫营镇分管农业副镇长,李家庄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区交通运输局党总支书记,区农业系统党委书记,区委干部下乡办主任。单位人习惯叫他“老石”,而村里人一直称呼他“石书记”。在任区农业系统党委书记,兼任区委干部下乡办主任以来,老石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  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引导贫困村调产,发展乡村振兴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老石常说:“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改变是摆脱贫穷的前提。扶贫先扶志,思想不解放,观念跟不上,行动也就跟不上,浪费口舌不说,还白白错失发展机遇等到别人发展起来自己再行动,又错过了国家的好多优惠政策,耽误时机,所以说转变观念要比掌握技术重要千万倍

为了能把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传达到村,宣传到户,使贫困户真正了解政策,看清形势,抓住机遇,老石和他的同事们不分上下班,不分休息时间,节假日,下乡进村,上门入户,对群众进行深入细致地宣传。不管走到哪个村,都放下身段,主动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敞开心庫与大家进行研究探索。见到群众先讲政策,中央 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省、市、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有国家政策作支撑,村干部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再通过村组织召开不同  层次的座谈会 ,从思想上解决“ 咱为啥干、适合干什么、昨就能干成、准备怎么 干、如何才能干好”的问题。一坐就是大半天,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 费尽口舌,磨破嘴皮,直到干部群众满意。

为能让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真正认识到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以及扶贫的重要意义,在区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老石带领村干部和部 分村民代表、种植户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到山东 、河北果业基地、山西 农科院进行实地观摩考察。通过“看 、学、思、想”来改变贫困户的种植观念。

“没技术怎么办? ”还会有人有疑问。

“我就是学果树专业的,我来教大家。还有咱区农业农村局也会给大家组织培训学习的机会。”老石热心地告诉大家 。

“ 有石书记这话和咱区农业农村局作后盾,我们 一 百个放心,那咱就这么干。”所有的疑问都打消了,定了就干,干就干成,还要干好。一场轰轰烈烈的调 整产业种植结构的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果树种植开启扶贫增收之路

图片5

西南异乡素有“苹果之乡 ”之称 。

因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旱地种植,果品口感香脆甘甜。2015年年初,老石经过与有产业发展强烈愿望的东林尖、杜家庄、咱子上、五里庄等几个村协商研究,达成共识,依据 村实情,找准自身产业优势和突破口,大胆开启果树种植产业发展道路。

图片6

同年2月份,经区农业农村局领导同意,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第一批果树种植考察队赴山东烟台果品基地进行观摩考察。考察成员主要由有意愿种植果树的东林尖村干部 、党员代表 、户代表及种植户组成。通过实地考察,大家犹如吃了颗“定心丸 ”,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转变,对产业发展“吃不透 ”、“拿不准 ”的问题不再犹豫观望, 他们脑袋里有了新的想法、新思路。考察回来,东林尖村就依法依规通过“六议两公开 ”程序,出台调整产业种植结构种植苹果树政策,并与杜家庄村委共同引进果树苗木21000株。

苗木种植后,后期管理是关键。果树种植技术培训,是老石的拿手活儿,专 业学的是果树专业,还经常去外地取经学习,先后跑过河北平山县、邢台,山西吉县,陕西洛川、延川,山东烟台,看人家有什么种植果树的诀窍和新办法。取到经后,他就到各村办培训班,传授技术。

图片7

“要不是石书记(至今,村民都这么亲切地称呼)给咱果农提供技术支撑,咱哪有今天的收获?”在东林尖村,果农们看到老石一个劲地夸。

“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果树也一 样,农家肥,牲畜粪,是果树种植的最好肥料。适当施加有机肥、复合肥料,冬剪春修, 才能保证坐果率高。开花不疏,果稠不理,光追求果品数量,不顾果品质量 ,到时销售也是大问题。所以要舍得疏花疏果,产出的果品才会品相好、产量大、品质高。果实成熟后,按果品品相、质量分级定价销售,既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又提高了 咱果农的收益。这些技术全靠石书记三天两头抓培训,大热天在果园跟果农探 讨研究,硬是把技术给咱送到了家门,送到了果园 。”村民武志红说。

2017 年秋,东林尖苹果喜获丰收。为了解决种植户“卖果难”问题,老石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精心策划,为果农举办了首届“东林尖苹果嘉年华 ”活动, 同时还参加了省农博会展销活动,扩大了东林尖苹果省内市内知名度。

东林尖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感逐年提升。目前,全 村果园规模达到了497亩,人均果品面积达到2.5亩,现已全部开始挂果。待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可达100余万斤,收入300 余万元,仅果业人均收入就突破1万元 。东林尖的巨变有目共睹,老石和区农委功不可没。

示范引领带动全局,杜家庄、代家庄、咀子上、五里庄、郊山、南山、马家坡、庙岭、桐花树、石板片、路家庄……随着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老石的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持续推进,每天奔波于全区各个果树种植地。皮肤晒黑了,人 也变得更加消瘦,果品推向市场时,村民们乐了,老石肩头的重担总算可以松一松。这一刻,村民美了,老石乐了。

如今,果业发展已成为我区部分村的主导产业,果品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民 脱贫问题,为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致富门路,也为我区脱贫攻坚摸索出了 一 条道路。


黄花菜产业引导边缘村创收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劳的人总是闲不住,肯钻研的人时时会琢磨新想法新思路。老石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扑在全区的农业发展上。

果树种植产业虽然为我区脱贫攻坚开了个好头,但区农业农村局作为区政 府的农业职能部门,不仅要解决贫困村的脱贫问题,巩固好当前的脱贫成果,还要引导边缘村发展致富,防止边缘村出现返贫现象。如何守护住当前取得的脱贫成果,因势利导加快边缘村推进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全区的农业经济走向新高,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面临的重大课题 。

在下乡实地培训传授技术时,老石发现好多村民在果树地见缝插针套种玉米、葵花 、蔬菜、谷物、小杂粮等作物。空地利用值得提倡,果树种植前期几年暂 时还不会见到收益,适当套种蔬菜、谷物、小杂粮确实可以起到增收效果,但玉米 、葵花这些高杆作物阻碍果树对光照的吸收,极易与果树争食养分,影响果树生长发育 。而且,产业扶贫项目多、门路广,果树种植太单一。于是,老石想到了在蔬菜上发展种植 。经过考察,老石觉得黄花菜值得推广。

黄花菜又叫金针菜,原名叫营草,古称“忘忧 ”,是人们喜吃的 一 种传统蔬菜。因其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黄花菜属多年生蔬菜,对土地的要求 很低,耐贫瘠、耐旱,喜温暖,对阳光要求不严,对土壤适应性颇广,生命力也极其顽强,山沟、石缝均可生长,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长会更好。这些特性对郊区旱 作种植来说相当适应,与果树套种,光照充足、便于管理,如有降雨,既能涵养水源,拦土固根,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益。

图片8

2018年,马庄村、矾窑村领导找到老石,想要给村民办点实事,在村里种植黄花菜。老石二话不说,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组成技术服务队,从初期的考察种植,到中期的技术指导,再到后期的采摘收获,全程为马庄村、矾窑村村民提供无偿服务。当年, 马庄村、矾窑村种植黄花菜240亩。

2019年6月底,  黄花菜进入采摘期。近30天的采摘期内 , 老石和他的同事们头戴草帽,与村民们一起在烈日下共同采摘 ,享受收获的喜悦。汗水顺着脸颊流下,脊背被打湿了一大片,他和村民们脸上都绽开幸福的笑颜。采摘工作还未结束, 问题就来了。村民听说黄花菜含有有毒物质,影响人体健康 ,心存疑虑,对收获的黄花菜不敢食用。

“黄花菜是不能生吃的,必须经过蒸煮洗晒后才能食用,只要蒸熟或煮熟就不会有副作用发生。”老石和他的技术人员及时为大家解惑难题。为了进一步消除群众疑问,让黄花菜走进千家万户,老石和他的同事改变传统营销方式 , 自购锅碗瓢勺,下乡入村,在广场 ,在人群聚集地方,现场向村民传授讲解黄花菜的食用技术,为黄花菜种植户做营销宣传,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还赢得了村民们的好评 。

小小黄花菜,敲开致富门。那些在田间地头绽放的黄花菜,在蓝格盈盈的天空下,金灿灿的花朵,随着微风轻轻摇里,在绿野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马庄村、矾窑村、桐花树村等村后期相继扩大了种植规模,使全区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400余亩。目前,黄花菜销售市场已逐步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增收创收的积极性 。


脱毒红薯为乡村振兴争上游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让老石发现,农民追求的是投资小、见效快、持续稳定的产业发展。通过市场调查和多方考察,老石想到了红薯。红薯具有适应性广, 抗逆性强 ,耐旱耐脊,病虫害少等特点,是一种高产稳产的粮食兼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平定岩会红薯、半沟红薯种植火爆,收益也相当可观。 咱郊区的土壤也适合种植红薯,而且,要种就要与众不同,突出咱自己的特色 。

2020年春季全国爆发疫情, 老石在参与单位辅助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时 ,通过电话交谈沟通等方式,对葫营镇下白泉、东梁庄、西梨庄、下烟、汉河沟等村的 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栽植果树同时,推广间作套种红薯新品种5个。

4 月份底疫情刚刚得到缓解,老石就积极与河北磁县农科院联系,为农户购置红薯秧苗,并到田间实地指导村民如何种植。在种植技术传授和日常管理技术培训中,老石和他的同事们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种植户。常常是一个村民不嫌少,单独讲解;一群村民不嫌多,把大家召集一块集体学习。不厌其烦,心平气和,直至村民弄懂弄通才结束。

当年全区红薯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间作套,亩栽种1500-2000株。亩产量达到3000余斤,亩收入超过4500元,全年仅红薯一项收入就达到了300万元,超出豆类杂粮其他农作物经济收入7-8倍。种植结构的调整,使农民经济效益猛增,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产业兴旺,经济振兴,农民有了盼头,日子越过越好。 田野里留下老石的身影,村里人记住了老石的大名。


无私奉献服务基层真付出

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石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作风务实,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三农 ”工作上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他长期坚持学习,把握政策精髓,实地考察调研,钻研种植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奋斗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一心一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图片9

他与临近退休的老干部、老职工组成技术服务队。走遍了全区大大小小120多个村庄,踏遍了全区的40多个示范种植园区,入村下乡培训500余次,受培训人  员达到了4000余人次,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11次荣登学习强国,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为我区整体解决精准扶贫,促进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壮大和发展乡村经济,成功探索出了新路子。

图片10

老石对种植户的每一件事都很上心。遇极端强对流天气 ,他总是第一时间与种植户联系,询问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该给果树修剪 了 ,该进行拉枝了,是时候对黄花菜进行采摘了,该为红薯深耕起垄了……老石总是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不停地叮嘱种植户。上班忙 ,下班也不清闲。只要村里人有需求,一个电话,一声招呼,老石总会满口应允,按时到达。老石太忙了,星期天、节假日、甚至是春节都会被干部群众邀请座谈培训。就连老母亲下世他还在陪村里人在外地考察的路上 ,未见上亲人最后一面……

在技术服务上,更是不受地域限制,他还无偿为吐邻县区乡镇村群众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曾有义井镇白羊墅村的书记周顺典带着两个村干部来跟石书记“取经问路 ”,老石热情接待,建议他们推广种植黄花菜装既为义井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了黄灿灿的人造景观;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在老石的办公室,  我还看到了好多宣传资料:《脱毒红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花前要追肥 产量才会高 追肥追不对就是在浪费》等等,这些都是老石根 据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总结出经验后自己编写的,为的就是让更多的种植户了解掌这些握种植技术,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如今, 老石马上就要退居二线, 可村里领导、种植户还是喜欢找他“求真经 ”,探索商讨致富路。“只要党组织需要,只要村里种植户需要,我将发挥余热 , 退而不休 ,继续奋斗,为民服务,为全区农业农村产业兴旺 , 乡村经济振兴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老石坦率地说。

正是老石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带动区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形成了团结奋进 ,求实创新的工作氛围,让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也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称颂。

看着两鬓斑白的老石,村民心中的石书记,我真想问一声,“您真觉得自己老了吗? ”可我又不忍心,他走过的路,踏过的土地,永远留有他的足迹,而且他 一定会毫不犹豫,坚定地走下去 ……


微信图片_20230724102324.jpg